脑卒中是目前致人类死亡的 三大原因之一 ,并且同时在 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复发率 四项评估数据中都居高不下。就目前的数据筛查和发病数据来看,发达国家脑卒中相关的发病率已经缓步下降,然而以我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脑卒中发病率却持续走高。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我国的脑卒中态势很可能会更加恶劣。直到目前为止,脑卒中俨然跃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中的 第一位 ,并且发生率以 每年8.7% 的速度攀升。
(相关资料图)
此外,脑卒中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发病紧急,且病情进展极快。故很多患者即便在及时抢救后幸存,然而仍易患上诸多后遗症。这些后遗症最典型的即是多种基本的生理功能障碍以及继发性顽固高血压等。其中发生最普遍的可能就是认知功能障碍和高血压了。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是脑卒中后 最常见 的后遗症之一,也可能是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之一。我国是世界脑卒中高发国家,因此处在这个基数上,同时也拥有很多脑卒中幸存者。
不过以往很少有相关数据筛查指明我国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但是近日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就首次估算了我国首次脑卒中预后发生认知障碍的概率和危险因素。
该项研究的数据取自2019年六个多月内,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563个住院卒中中心的患者。他们都是被临床诊断为首次缺血性脑卒中的人,并且都在抢救中幸存了下来。
在平均发病3~6个月后,研究人员采用了加拿大卒中网络,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和分层分析评估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和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最终统计发现,本次试验最后一共纳入了24055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0.25±9.88岁。根据卒中数据网络,发现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概率为 78.7% 。
其中 年龄在75岁及以上 、 居住在西部 和 教育程度较低 这几项因素被认为和 脑卒中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 有关;此外,学者们通过研究还发现, 年龄不到45岁 的患者, 失业 是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 独立危险因素 ;对于 住在我国南方 、以及 非体力劳动的脑卒中患者 来说, 糖尿病 和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因此,综合试验来看,我国 首次发生脑卒中并幸存 的患者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 概率很高 ,并且存在多种可能的高危因素。
因为脑卒中预后治疗难度极大,尤其是对于认知功能障碍这样病情基本不可逆的患者来说。因此鉴于这种疾病的极特殊性,所以预防脑卒中之外,医学界也把目光放在了脑卒中后幸存患者如何 降低 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概率。换而言之,我们怎么才能做到 预测 脑卒中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呢?
我国华中科技大学的探究团队就旨在利用 断裂图谱分析 来确定诱发认知功能障碍的 基质 ,并以此来评估 断裂评分 的价值。后者是由脑卒中引起的 神经结构性断裂的的指标评估 ,简单来说就是对患者卒中后认知功能的预测。
这项研究一共从我国国内三家独立医院招募了676名首次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
在发病期间,学者团队收集了关于他们的 临床、神经影像学以及社会人口学 的数据。在他们脑卒中三个月后,学者对患者进行了认知功能的评估,并且进行了 体素级和束级 的 断裂组学分析 ,以此来追求探索全世界范围内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战略结构断裂模式。
在此后的交叉验证中,学者又计算了所有参与者的 断开分数 。此后,研究人员又通过 多变量逻辑回归法 对断开分数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 带有 和 不带有断裂分数的模型 。学者将这些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并在区分度和拟合度方面进行了比较。
最终结果显示,卒中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更可能和 左前额皮层 以及包括 丘脑和基底节 在内的 左深部结构 之间有 纤维连接 。
在交叉验证过程中,断裂评分能够预测认知功能障碍的 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 ,并且在控制了所有基线协变量之后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独立相关。学者还将断裂分数纳入了存在预测因素的参考模型,在整个交叉验证过程中,辨别力和拟合度都有明显改善。
因此,学者利用特殊方式进行分析,确定了以 左侧前额叶皮层、丘脑和基底神经节 为中心的全球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战略性结构断开模式。基线断开得分这项指标可以用来用来独立预测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并且对于原有的社会人口学、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等预测因素有显著的增量价值。
总之,作为目前几乎无法治疗的认知功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如此高的发病率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如果能够准确运用预测方法,对于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频率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同样是脑卒中患者的高发疾病,同样也是不可治愈,卒中后继发高血压也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卒中后幸存者的血压通常 不在 健康范围内,这使得患者很容易受到 额外血管事件 的影响。
高血压 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脑卒中患者本身血管脆性和免疫功能就低。因此一旦发生高血压,患者 卒中复发 和 其他血管疾病发生 的风险就会陡升。因此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预后高血压来说,探索 高血压的易感性 和 控制血压 是很重要的。
目前学界认为,脑卒中后高血压是一种 高度可遗传 的性状。近日,一篇来自国外权威健康刊物的研究中,作者就假设了 遗传易感性 在既往卒中幸存患者的血压控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导致较高并且难以监测的血压。
研究人员利用英国生物库中的信息展开了相关试验,并且评估了欧洲血统的人在 缺血性脑卒中 和 出血性脑卒中 中幸存的情况。
学者们为了建立遗传易感性的模型,使用了 732个遗传变量 ,以此创建了 收缩压和舒张压 的多基因评分。研究团队将多基因评分分为 五等分 ,并用 线性回归 检验比较高的 遗传易感性 是否会导致患者较高的血压、以及 未控制性血压和顽固性血压 。此后,学者又利用来自维他命干预预防实验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独立的复制。
这项研究一共分析了5940名卒中的幸存者。数据筛查后,学者发现他们的 平均收缩压 分别为 137和143 , 平均舒张压 分别为 81和84 , 失控性血压 的发生率分别为 42.8%和57.2% ,而 顽固性高血压 的发生率分别为 3.9%和11% 。这些研究结果应用在多变量模型中同样也有显著意义。
总之,在卒中幸存的患者中,比较高的遗传易感性和比较高的血压有关。研究中同样也指出,在脑卒中幸存患者中, 遗传易感性 本身就是 血压控制不佳 的 重要标志之一 。
因此如果能针对 遗传易感性 开发出一些预防或者治疗方式,或许就能做到大幅度降低脑卒中患者继发高血压的风险。
那么在说完认知功能障碍和高血压以后,也不得不提一下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和前两者一样,这项功能发生障碍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高发症状,同样也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打击。
作为卒中后功能障碍 最常见 的领域之一, 运动功能障碍 通常指的是由 基底节卒中 引起的 皮层下运动通路损伤 。过往研究认为, 病变的程度 、如 皮质脊髓束 在内的 下行运动通路完整性 以及包括 胼胝体 在内的远离病变的 继发性变性 都可能用来预测卒中后的运动功能。
另外, 局灶性病变 会导致患者发生广泛的功能重组,比如 运动执行过程 中 对侧区域 的 过度激活 或者 静息状态 下功能连接模式的改变,其中一些也可能和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有所关联。
不过尽管广泛的 神经影像学研究 已经对于 结果损伤 以及 功能异常和运动损伤 之间的相关性,但是很少有研究发现结构和功能途径对 脑卒中后运动损伤 的因果关系。近日,同刊物的另一篇研究旨在探索局灶性皮质下卒中所致结构和功能改变之间的路径特异性对应关系以及对临床症状影响。
在这项横向研究中,学者主要通过数据评估 单侧皮质下 慢性卒中患者以及其健康对照。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 静息状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和 扩散张量成像 。学者为了解析 途径特异性结构-功能协变 ,专门进行了6个区域的 细粒度皮质脊髓束 和其 功能连通性 之间的 关联分析 。这些区域都是来源于 感觉运动皮层 的 6个亚区 。此后学者还评价了精细的 胼胝体 和半球间的 功能连通性 。以这些功能连通性为 介体 的 介导分析 被用来深入评估 通路特异性 的影响运动损伤的结构性损伤。
最终试验一共纳入了35位平均年龄在52.7±10.2岁的患者和43名平均年龄在56.2±9.3岁的健康对照者。结果发现,在六个亚区中,学者确定了 九个结构和功能协变 的途径,它们共同起源于 同侧初级运动区 、 背侧运动前区 和 初级躯体感觉皮层 ;并且 背侧运动前区 和 对侧小脑之间 的 功能连通性 以及 半球 间的 功能连通性 在预测卒中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显示出了显著的 中介作用 。
总之,这项试验揭示了脑内结构和功能通路对皮质下卒中后运动损伤的因果影响,也为研究 通路特异性结构-功能耦合 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希望的途径。并且这项研究结果也为电路为 基础 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证据,作为关键的 神经调节目标 ,在更多的卒中幸存患者中,小脑可能是运动功能障碍的一个潜在目标。
脑卒中直到目前都是临床上预防和治疗难度都很大的疾病,这和它发病速度极快,且发病位置特殊,可迅速造成患者多项生理功能失活甚至完全丧失有关。因此探求预防或者预测脑卒中幸存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方法对于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复发率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主要从脑卒中预后三大常见又威胁极大的高危症状入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几种预测方法,尽管这些方法想要普遍应用在临床上还不太现实,但是所提供的思路对于我们做好并发症预防能够提供一定思路和帮助。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现在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5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